冬日忆暖炉
冬日上海,阴寒湿冷,真有冷到骨缝里的感觉。尽管坐在空调房里,手捧一杯热茶,仍感冷嗖嗖,常常想起外婆的暖炉。
暖炉分大小,大的为脚炉,小的为手炉,材质多为黄铜、白铜、紫铜、水磨红铜组成。外婆的暖炉是手炉,是用紫铜制作,形似腰鼓,炉盖纹饰为牡丹,盖钮为绿叶,寓意富贵吉祥。炉身运用镂雕和錾刻工艺,镂刻有祥云、如意等图案,形象十分完美。炉盖与炉身吻合无间,没有摇动现象,铜制的提柄铆接处颇具匠心,虽用铆钉相接,却无雕琢痕迹。这只精美灵巧的铜暖炉是太外公留给外婆的,外婆十分喜爱。闲暇之余,带着外婆对太外公的思念,常用软布擦了又擦,暖炉温润油亮,摆在条桌上,就又成了观赏之物。
每当放寒假时,去外婆家过年,是我们很向往的。每当写毛笔字时,外婆搬来暖炉,暖炉放块正燃烧的无烟煤,让我们暖暖手,烘烘笔头,据说,这样写字手不抖,写出的字好看。我们常常怀抱暖炉,围坐外婆身边,边嗑香瓜子,边听外婆讲故事。窗外北风呼号,屋内暖意融融,有暖炉相伴,觉得真惬意!真幸福!后来,外婆家多了一只带笼屉的大钢精锅,那是用铜暖炉换的。
冬季,穿着青布长棉袍的房东老爷爷,怀抱水烟枪,端坐在堂屋里,双脚踩在一只铜香炉上。香炉是礼佛焚香的礼器,脚踏香炉是对神明的大不敬。大人们告诉我,那是脚炉。看这位模样像画家齐白石的老人,咕噜咕噜吸食着水烟,脚炉旁卧着一只花猫,眯着眼,呼噜呼噜大念“猫经”。人与动物和谐相处,共享冬日的美好时光。
记得上小学时,班上一位姓陈的女同学带来一只袖珍的手炉,手炉小巧玲珑,轻薄剔透,精工细雕,一条细细的金链系在盖钮上,更令人惹眼。炉内放一炭球,盈盈一手间,可放于袖中,因此又称之为袖炉。据说,其祖父是有名的开明绅士,城中有名的“陈家花园”是她家的宅邸。抗美援朝时,陈家曾捐了一架飞机,一时成为美谈。
古代,冬天取暖,人们离不开暖炉。据载,暖炉自唐代创始以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宋、元为早幼期;明、清为鼎盛期;清末、民国为衰落期。从传世的实物来看,基本都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种暖炉,明代暖炉比较厚重,没有花哨,主要纹饰都在镂制袋a href='http//sanwenzx.com/sanwenzhuanti/2009/0607/1180.html' target='_blank'>母亲由希搅嗣髑宥κ⑹逼冢ひ沾锏搅寺鸫壳嗟木辰纭V坡ひ杖瞬疟渤觯鞣礁呤痔厣灾E难〔模烁魃耐猓渤鱿至司疤├丁⑵帷⒂瘛⑼频屈a href='http//sanwenzx.com/plus/search.php?kwtype=0&keyword=+%D0%C0' target='_blank'>欣赏性暖炉。暖炉炉盖镂空的雕刻,各种精美的图案,形态各异,精致生动。暖炉炉身上也开始有了纹饰,有的还满身刻花,炉底及提柄处有作坊和人名的款式。
这个时期暖炉的使用者也开始不断增多,从宫廷扩展到民间有钱人家。宫中的公主、格格,随身藏一小巧袖炉,吞于袖中,出入宫廷,更显大家闺秀之妩媚。旧时达官贵人,在其居住的高堂大殿的条案或八仙桌处摆放一炉,材质优良,包浆油亮,造型优美,更显雍容华贵。而书香门第的文人,求学来去的途中,以暖炉相伴,散发温热,御寒取暖,可防手冻而难以操笔。
小小暖炉,凝聚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,一镂一刻中展示着古人高超的制炉工艺,寄托了古人吉祥、希望、追求等美好感情,也反映了古人的意识和时代特征。暖炉也成为融历史、文学、书法、绘画、雕刻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承载着中华灿烂文化的暖炉早已消失在现代人的生活中,但那些温暖的记忆,却一直留在心头。
12下一页
来源: https://sanwen.aiisen.com/sanwen-522813/更多资源请访问: https://sanwen.aiisen.com/sanwen/